党同伐异

成语党同伐异
拼音dǎng tóng fá yì
释义党:原同“傥”;指偏袒;现在也指结伙;伐:攻击偏袒或聚集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攻击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泛指社会上成帮结派相互斗争。
出处《后汉书·党锢列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
近义党同妒异 结私营党 狼狈为奸 官官相护 朋比为奸 标同伐异 诛除异己 结党营私
用法多用在书面语里;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联合式。
例句~;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
英译side with copartners against those who disagree
故事公元前141年,刘彻即位,史称汉武帝。他当政的第二年就下一道诏书,命朝廷大臣和各地诸侯、郡守推贤良文学之士。诏书下达后不久,各地送来了一百多个有才学的读书人。武帝命他们每人写一篇怎样治理国家的文章,其有有个名叫董仲舒的文章写得不错,武帝亲自召见他两次,问了他不少话。董仲舒回话后,又呈上两篇文章,武帝看了都非常满意。
  
  董仲舒的三篇文章,都是论述天和人关系的,所以合称为《天人三策》,又称《举贤良对策》。其中宣扬的理论,叫做“天人感应”。这种理论把封建统治尤其是皇帝的权力神化:谁反对皇帝,谁就是反对“天”,就是大逆不道。
  
  为了贯彻这套理论,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将诸子百家的学说当作邪说,予以禁上,独尊孔子及其儒家经典,以通过文化上的统制,达到政治上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是设立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三是网罗天下人才,使他们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服务。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非常合乎武帝一统天下的心思。他亲政后,就设置了专门传授儒家学说的五经博士,向五十名弟子讲述《诗》《书》《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这些弟子每年考试一次,学通一经的就可以做官,成绩好的可当大官。后来博士弟子人数不断增加,最多时达三千人。
  
  到汉宣帝刘询当政的时候,儒家思想已经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下统思想,儒家学说更是盛行,刘询自己也让五经名儒萧望之来教授太子。但由于当时儒生对五经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宣帝决定进行一次讨论。
  
  公元前51年,由萧望之主持,在皇家藏书楼兼讲经处的石渠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儒生们把和自己观点一样的人作为同党,互相纠合起来;而对观点不一样的人,则进行攻击。为此,《后汉书》的作者在评述这一现象时,把它称为“党同伐异”,也就是纠合同党攻击异已。
接龙异口同音 音容宛在 在所难免 免怀之岁 岁不我与 与物无竞 竞短争长 长生不死 死而复生 生不逢时 时望所归 归全反真 真凭实据 据高临下 下情上达 达人知命 命辞遣意 意气高昂 昂首挺胸 胸怀大志 志在千里 里勾外连 连枝带叶 叶公好龙 龙争虎斗 斗量筲计 计上心头 头破血出 出乎意料 料敌制胜 胜残去杀 杀身成义 义正辞约 约定俗成 成败论人 人心惟危 危言正色 色若死灰 灰身泯智 智昏菽麦 麦穗两歧 歧路徘徊 徊肠伤气 气焰嚣张 张眉张眼 眼观六路 路断人稀 稀世之宝 宝山空回 回春妙手 手足失措 措手不及 及第成名 名公钜人 人神同嫉 嫉贤妒能 能者多劳 劳思逸淫 淫辞秽语 语不惊人 人急智生 生龙活现 现身说法 法力无边 边尘不惊 惊耳骇目 目无余子 子为父隐 隐鳞戢翼 翼翼小心 心照情交 交相辉映 映雪读书 书声琅琅 琅嬛福地 地利人和 和容悦色 色胆如天 天下归心 查看更多